• 集團動態(tài)
  • 子公司動態(tài)
  • 行業(yè)動態(tài)
  • 重磅雄文!未來40年會怎樣?你看不清這7大趨勢將非常危險!

    日期:2018-06-04 11:43:21  來源: 長春市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點擊:6219 
    【字體: 打印
    本文根據如是金融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管清友博士在“陸家嘴資本夜話”系列講壇上的演講整理而成。

    現在的小周期:
    微調開始,2018會是拉長版的2014?
     
    過去十年,經濟周期的規(guī)律和過去很不一樣,尤其是最近五年,很多人覺得經濟周期消失了,但其實周期并沒有消失。仔細分析,你會發(fā)現十八大以來的經濟和金融周期依然非常明顯。
     
    2013年是典型的經濟過熱,貨幣市場表現好,導致金融監(jiān)管加強,政策緊縮。

    2014年緊縮的后果開始體現,經濟出現衰退,債券市場走牛,流動性衰退性寬松。在無風險利率下行的刺激下,估值驅動的中小板、創(chuàng)業(yè)板相比較主板表現更好。

    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隨著貨幣大寬松的啟動,股債雙牛,直到2015年股市大跌。

    2016年經濟進入復蘇階段,商品和地產走牛。

    2017年經濟超預期,出現過熱跡象,尤其是規(guī)模以上企業(yè)表現很好。這導致貨幣政策開始回歸中性,金融監(jiān)管強化,金融上行周期結束。
     
    總的來說,近五年經濟政策經歷了三個階段。

    先是提三期疊加,十八大剛剛召開后,提出了三期疊加的判斷,也就是增長速度換檔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和前期政策消化期。

    后來,又提出了“新常態(tài)”的判斷。

    最后,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正式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這三個提法分別解決了怎么看、怎么干和具體的實施路徑的問題,所以我們也能夠感受到,政策也是不斷的相機決策。
     
    經濟周期其實沒有消失,只是變得相對鈍化。對比過去幾輪周期,從政策刺激到經濟反彈需要的時間從兩、三個季度到五、六個季度,越來越長,政策刺激起到的作用周期越來越長。

    從緊縮到衰退,則從一個季度拉長到兩、三個季度。這主要是市場預期變了,經濟主體對于政策的反應“鈍化”了,但還是有周期性的。
     
    現在我們處于什么周期?看上去很像是2014年的衰退前夜。

    2014年,我們在經歷了2013年的經濟過熱之后,從2013年的錢荒開始,房地產和財政同步緊縮,經濟開始加速下行,政策被倒逼寬松,2014年上半年的時候,實施了定向降準和差別降息,到2014年的下半年全面開始降準降息了,步入一輪小幅的寬松,全球的量化寬松也在繼續(xù)。
     
    回頭看當下,2017年以來我們面臨的緊縮環(huán)境很像是2013年到2014年初,甚至比那時候更嚴重,這一年多來我們面臨的是四重緊縮。
     
    首先是貨幣緊縮。

    我們的貨幣政策一直在強調穩(wěn)健中性,實施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和積極的財政政策。2016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調2017年貨幣政策:從穩(wěn)健變成穩(wěn)健中性。

    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2018年貨幣政策基調依舊是穩(wěn)健中性。穩(wěn)健是不變的老話,加個中性其實就是說以前不夠中性,央行在貨幣市場的加息就是在落實這種調子。
     
    其次是金融緊縮。

    去年我們寫過一篇文章,龐氏金融的崩塌?,F在來看,凡是貨幣政策寬松的情況下,一定會出現資產端和資金端不匹配,最終導致中間的各種業(yè)態(tài)、模式、業(yè)務出現問題。

    大量的并購、收購,然后融資,導致了大量的資金空轉。銀行發(fā)理財,把老百姓的錢放到銀行的資金池里,再委托給專業(yè)的機構管,當專業(yè)的機構發(fā)現資產收益率沒有辦法保證的時候,有些就買同業(yè)存單或者收益率更高的理財。

    所以引發(fā)了金融和實體的脫節(jié),金融行業(yè)稱為“過度繁榮”。2017年上半年以來,銀監(jiān)會下了十幾道“金字招牌”,證監(jiān)會也出臺了很多監(jiān)管措施,包括最近出的資管新規(guī),概括起來就是要把過度的繁榮消滅掉,回歸本源和理性。
     
    第三是財政緊縮。

    財政緊縮發(fā)生過兩輪,一輪是對于平臺公司、城投公司的管理,財政部43號文開始剝離平臺的融資智能。

    后來借著PPP模式的推廣,地方政府又找到了新的融資模式,金融機構也進行快速的推廣項目,但大部分都不是真實意義上的PPP,這其就中隱含了很多風險。因此,從2016年開始,財政部開始規(guī)范PPP模式。
     
    第四是地產緊縮。

    2016年開始房價快速上漲,先是北上深等一線城市,然后是杭州、南京等“新一線城市”,到今年甚至波及到了部分三四線城市,房價上漲似乎又在重復2013年的瘋狂故事。

    很多地方房價翻了一倍,這當然不是好事,政策當然也不會容忍,從去年的317開始,各種各樣的限購限貸措施層出不窮,房貸的利率已經在持續(xù)上行,目前很多地方都上浮了,地產政策的緊縮還在繼續(xù)。
     
    站在2018這個時點,未來的經濟似乎逃不出2014年的大方向,但是節(jié)奏會有所區(qū)別,結果很可能是拉長版的2014。我們預測,經濟下行壓力沒有當時那么大,應該是一個微調的開始,政策層面會相機抉擇。

    從今年年初的降準來看,我覺得既有考慮保持流動性松緊適度,降低一下市場繃緊的程度,同時也應該考慮對沖貿易摩擦對我們的影響,并不像2014年那么堅決,那么寬松。所以這是我們的一個基本判斷:2018年有點類似2014,但不會簡單重復2014年,是一個微調的開始。
     
    這對資產配置意味著什么?

    我們逐個市場來說一下。
     
    1、股票市場

    總體上還面臨從資金端去杠桿到資產端去杠桿的壓力。

    所謂資金端杠桿,就是融資融券和場外配資,這種杠桿在股災時已經清理的差不多了。目前兩融余額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已從2015年的4%左右降至2%左右。

    現在的壓力主要是資產端去杠桿。前兩年的業(yè)績改善主要是因為供給側改革帶來的漲價因素和上市公司的加杠桿擴張,但現在這種老路走不通了。一方面PPI見頂,隨著產能缺口的修復,漲價的邏輯正在消失。

    另一方面并購重組越來越嚴,融資越來越難,外延式擴張的邏輯也在弱化,這就是所謂的資產端去杠桿。
     
    資產端的杠桿怎么加的就要怎么去:

    一是股票質押。2014年兩市股票質押式回購業(yè)務待回購金額為0.34萬億,2015年翻倍,增長至0.71萬億,2016年為1.28萬億,2017年達到1.62萬億。

    隨著股票質押式回購新規(guī)、銀行投非標資產受限及風險事件頻發(fā)等多重因素影響,質押率有持續(xù)下調趨勢。

    二是PE+上市公司的模式。2017年合計311家上市公司參與投資產業(yè)基金,數量達365只,較2016年的176增長了107.39%。

    隨著資管新規(guī)出臺,銀行的理財將逐步回歸本源,多層嵌套和通道業(yè)務受限,這種變相的杠桿也將難以為繼。
     
    從結構上來看,2017年的股市是價值投資的春天。上證50全年漲幅25.08%,滬深300全年漲幅21.78%。概念板塊中白馬股指數漲幅最高,為48.16%。茅臺漲幅為111.89%,市值破萬億,擠進全球前四。

    這些核心資產有價值是肯定的,但真的如此有價值嗎?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種泡沫。
     
    過去的泡沫體現為垃圾資產的泡沫化,現在的泡沫體現為核心資產的過度溢價。

    現在看上去不是已經從資產荒轉向資金荒了嗎?不是錢變少了嗎?其實不完全是這樣,整個市場的資金端雖然在收縮,但資產端收縮的更快,依然導致了結構性的資產荒,而結構性的資產荒導致了結構性的資產熱,或者說核心資產泡沫。

    過去是全局性資產荒,所有資產雞犬升天,現在是結構性資產荒,雖然大部分資產被打回原形,但核心資產被過度追捧,核心資產變得擁擠。
     
    這可能是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資產配置邏輯。但不同的短周期內,核心資產的重點可能有所區(qū)別。比如去年是二八分化甚至是一九分化,今年可能向三七分化轉變,我們更應該關注漲的少的二線核心資產。

    2、債券市場

    長期來看終點是牛市,但道路是很曲折的。

    2014年跑的最好的是債券市場,但今年和2014年不大一樣。從宏觀上看,經濟下行幅度沒那么大,需求沒那么弱,貨幣也沒那么寬松,所以債市的基本面并沒有好到那種程度。

    從微觀上看,債市的資金來源也沒法和2014年比,那時候是資產荒,大量的機構資金無處可去,又可以加杠桿,現在是資金退潮,去杠桿,在微觀基本面上幾乎是反著的。而且今年有很多公司股權質押都出了問題,信用債的風險還在擴散。
     
    3、房地產市場

    房住不炒之后,邏輯已經完全變了,現在不要去關注增量,也關注存量,未來不太可能再出現全局性的機會。

    2017年底,七十大中城市房價同比增長為5.6%,其中一二三線城市分別為0.7%、4.2%和6.8%,房價的上漲從一二線已經擴展到三線,房價上漲進入后期。

    而進入2018之后,一線的房價其實已經開始調整,接下來二三線也有壓力。核心原因是前期政策的緊縮已經非常到位,需求肯定是回落的,銷量我們已經看到在明顯下滑。
     
    從短周期的角度看,現在處于地產政策緊縮的中期,房貸利率還在上浮。接下來等經濟下行到一定幅度的時候,貨幣和地產政策可能會有對沖性的放松,但可能不會出現2015-17年那樣的暴漲。
     
    從長周期來看,中央對房地產的定調變了,房住不炒,根本原因是房地產的基本面已經發(fā)生了質變。

    一是人口拐點。2012年之后,人口老齡化加劇,剛性需求趨勢性下行。

    二是政策拐點。不否認未來還會有寬松,但一定不是2009和2014年式的大寬松,穩(wěn)健中性,房住不炒。

    三是市場拐點,人均住房已經達到1套,增量市場到存量市場是必然趨勢。
     
    4、商品市場

    我覺得確實有一定的風險。

    不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我們的需求都在減弱,而從供給來看,去產能的邊際影響也在減弱。從估值來看,商品的價格又因為前期的金融投機處于高位,幾個市場里出清最不徹底的就是商品。
     
    5、外匯市場

    人民幣還有升值空間。

    2017年是單邊趨勢扭轉的年份。美元由升轉貶,歐元由貶轉升,英鎊由貶轉升,人民幣由貶轉升。

    2018年是全球匯率進入新一輪重新定價,美元偏弱;歐元波動加大或小升;英鎊升;日元貶;人民幣個人感覺還是升值的邏輯:

    一是中國經濟不弱,尤其是橫向來看。

    二是資本流動已有所改善。2017年結售匯差額翻正,外占、外儲回升。

    三是美元指數走弱預期。美國預期還會有兩次加息,若加息后經濟基本面不及預期,美元承壓。

    未來7大趨勢:核心的時代
     
    在整個經濟從總量擴張向結構調整轉變的過程中,其實不光資產配置講究核心,整個國家的生態(tài)都在分化,都在向核心集中。
     
    1、核心的政治

    政府機構、黨的機構、人大、政協(xié)等全部進行改革。中央機構全面升格,領導小組升格為委員會,頂層機構常態(tài)化,國家治理架構出現了新的變化,主要思路還是強化核心,加強執(zhí)行力。
     
    2、核心的外交

    全球進入政治強人時代,強權人物接連登臺,美國、俄羅斯、德國、英國、日本等等,有些連續(xù)執(zhí)政,有些風格鷹派。強權人物的特點是雄才大略,不會按常理出牌。

    按照我們傳統(tǒng)教科書里講的比較優(yōu)勢理論,中國充當世界工廠,生產鞋襪襯衣,美國生產飛機大炮。

    但現在中國幾乎成了一個全能選手——不光是生產中低端產業(yè),還能造航母。我們擁有了最完整的工業(yè)、制造業(yè)基礎,擁有工程師紅利——中國有最優(yōu)秀的工程師,從碼農到高級工程師,中國的理工科教育確實還是不錯的。

    我們在中高端產業(yè)與一些高新技術領域和歐美發(fā)達國家的差距在縮小。但我們對外的依賴更大,在博弈當中更脆弱,要實事求是的認清這個現實,然后再來想應對的變化。

    未來十年是一個博弈、交鋒的高峰期。大國領袖之間的博弈才剛剛開始,我們有幸生在這樣一個時代。
     
    3、核心的產業(yè)

    硬核心主要就是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特別是從企業(yè)這個角度來講,關鍵還是要遵循經濟規(guī)律、產業(yè)規(guī)律,國家引導,企業(yè)唱戲,企業(yè)家更清楚這個行業(yè)、這個技術的前景。

    我們實際上在很多產業(yè)經營理念、品牌管理方面和世界一流企業(yè)還是有差距的。搞企業(yè),還得靠企業(yè)家。
     
    軟核心的意思就是說需求拉動生產。中國人均GDP水平到了8600美元了,進入了一個消費升級的黃金時代。升級有很多表現,核心一句話,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努力方向。

    對于我們對于未來的產業(yè),其實很簡單,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企業(yè)經營的方向,就是我們投資的方向。
     
    4、核心的技術

    2018年是核心技術元年。之前很多大事提醒我們,要大力發(fā)展核心技術。我們的高鐵雖然先進,但依然從國外進口了大量的技術元器件、零配件。

    中國的特高壓技術是比較領先的,但特高壓電網輸送的過程中電損太大,一直在業(yè)內有很大爭議。我們在一些領域確實缺少核心技術,芯片只是其中一個縮影,這促使我們去反思,到底應該走一個什么路。
     
    5、核心的企業(yè)

    產業(yè)集中度提升,其實就是企業(yè)出現了分化。無論是傳統(tǒng)行業(yè)還是新興行業(yè)領域,企業(yè)出現頭部化。無論一級市場還是二級市場,都出現了“強者恒強、勝者全得”的特點。金融行業(yè)是一個典型,門檻會越來越高,小機構越來越玩不起。

    舉個最近的例子,近期證監(jiān)會下發(fā)證券公司的股權管理意見,要求券商的控股股東凈資產必須超過1000億,全國這樣的企業(yè)都沒幾家,而且大部分是國企。再去看看國內主要的券商股東,沒幾個能滿足,頭部化是必然趨勢。
     
    6、核心的企業(yè)家

    中國過去四十年出現了四代企業(yè)家——84派、92派、99派和15派。

    84派和92派處于市場化的前期和初期,基本是突破體制,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模式并不復雜,關鍵是抓住了從0到1的先機。

    99派主要是吃了中國經濟從1到100過程中的紅利,城鎮(zhèn)化、全球化、工業(yè)化、信息化,風口遍地是,抓住一個就可以成王。

    最近15派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創(chuàng)業(yè)企業(yè),移動互聯(lián)網的崛起提供技術動力,金融體系的擴張和轉型提供資金動力,未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yè)家在新金融、新技術的孕育之下誕生。

    與此同時,隨著金融泡沫的退潮,也會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渾水摸魚的創(chuàng)業(yè)者會被淘汰,市場養(yǎng)不起,而真正的核心創(chuàng)業(yè)家會涌現出來。
     
    7、核心的城市和區(qū)域

    先說城市。

    靜態(tài)來看,中國最發(fā)達的是一線城市,動態(tài)來看,中國最有增長潛力的是一批“新一線城市”,比如杭州、成都等等,他們的發(fā)展速度很快。

    這里有幾個原因。一是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二是高鐵和航空的發(fā)展,鄭州就是典型的案例。這些地方都是集全省之力發(fā)展這一個城市。所以,“新一線城市”的崛起,對傳統(tǒng)的一線城市壓力是非常大的。
     
    再說區(qū)域。

    現在的區(qū)域戰(zhàn)略很多,自貿區(qū)也很多,但我覺得真正的改革開放高地就兩個,北面雄安,南面海南,這都是中央最高層親自推動的兩個增量重點。

    雄安是要建一個新的模式,新的試驗田,而不是一個簡單的高新區(qū)。比肩的是當年的浦東和深圳。

    海南則是第一個省域自貿區(qū),目標是打造自貿港,對標的是香港和新加坡。
     
    未來地區(qū)之間、城市之間兩極分化現象會越來越明顯。實踐證明,市場化程度越高,政商關系越清楚簡單的地方,它的后勁更強。西北和東北幾個省份,如果不痛下決心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差距會被越拉越,這對于我們投資布局、產業(yè)布局其實是具有指向性意義的。
     
    最后,簡單總結一下,中國經濟正處于一個分化和集中的歷史進程中,核心的資產、核心的要素會成為最后的贏家,而投機的泡沫終將被歷史淘汰。

    接下來的四十年

    中國過去這四十年運氣還不錯,我相信接下來的四十年我們也有理由樂觀:

    第一,我們有最大的消費市場。人均GDP從8000美元到2萬美元,三四線城市向一二線城市靠攏,都將帶來史詩級的消費升級。

    第二,我們有最好的產業(yè)基礎,世界工廠的歷練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關鍵看我們怎么利用。

    還是那句話,對平庸者,這是最壞的時代,但對睿智者,這是最好的時代。
    轉自:復旦金融匯